初學的教材都很簡單,只有幾個音、幾行譜而已,困難處是在老師如何建立手型,讓孩子學會正確的施力。如果初學沒有建立手型,不會正確施力的孩子,大概都是這樣彈琴的:
-手腕重,因為初學的孩子手指沒有力氣,就會用手腕去壓,製造出聲音。
-手指翹,因為手指沒有獨立的力氣,所以一個音彈下去的時候,其他手指就會翹起,尤其是彈到最難獨立的四、五指,第二指就會翹起來。
-關節凹,孩子的手指軟,自然第一道關節容易凹進去。
其實每個孩子在建立手指的過程中,也一定都會經歷這樣的狀況,必須靠每節課老師反覆幫助孩子調整正確的施力,及孩子回家正確的練習,才會建立漂亮的手型。如果老師沒有建立手型,孩子就會像上述的那樣彈琴。
所以初學者一開始練琴不用要求一定要每天練多少時間,只要每天練習到老師規定的次數就好,因為每天練習,是為了讓手指對正確的施力產生慣性,不是為了練熟。練太久孩子也會容易疲乏,就無法專注在練習對的施力這件事。
這也是為什麼在家不要先彈老師沒教過的,或是老師派了分手就自己合雙手,不是因為音很難或合雙手很難,是因為如果在家中自己練了不正確的施力,老師上課必須要再調整成正確的施力,反而孩子進步會更慢!
只要手指對正確的施力產生了慣性,以後孩子進入複雜的長曲子也都會用正確的施力來彈,很少會看到手腕重、手指翹、關節凹的問題,就算有也不會太嚴重,稍微調整一下就會變好,這就是慣性!
有時候跟在其他老師那邊學過琴的孩子說,手腕不能壓、手指不能翹起來、關節要彎彎的,他們可能可以做到五秒,然後手又會回到原來的方式彈琴,而我自己帶起來的學生,每個都能夠持續做到彈完整曲子,這就是跟有沒有建立慣性有關,而不是學過琴的孩子無法做到漂亮的手型喔!學過琴的孩子一定也知道要做這些,只是他們的老師只有口頭上說說,沒有隨時盯著他們建立手型成為慣性,所以雖然大腦知道要做,卻不一定可以馬上或持續做到。
建立手型的曲子不能複雜,所以我用來建立初學者手型的曲子都很短很簡單,一行頂多七、八個音,不要覺得只有幾個音沒什麼好彈的,把音彈出來是容易的,但有沒有用正確的施力彈出來就是困難的。所以我還是必須要教得很慢,每堂課仔細調整手的施力,孩子才能有好手型,這就是建立手型困難的地方,除了有耐心之外還是耐心。